读 书 漫 话
- 张 志 纯

作者:张志纯
古人读书,大多摇头晃脑、潜心笃志、乐此不疲;今人读书,多是附庸风雅、浮光掠影、漫不经意。古今读书之道为何有如此之差异?我认
为从古到今,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不全在于其它因素,主要是读书之意境。
俗云:心不静,则事难成。读书何偿不是如此!读书的前提就是要气定神闲、悠然自得,用平静的心灵来读,才会感觉其读书之专注是那么的津津乐道,是那样的心旷神怡。因此,读书是一种培养情操的寄托,是精神生活的享受。经常读书的人视野开阔、文笔流畅,思维豁达、情感细密,胸怀和见地也与人不同。所以,要读好书,就要端正好自己的心态,恰然自乐的用心去读,去寻找书中那无穷的奥妙与乐趣。
读书,它如同人生,青、少年读书象春风化雨、青翠欲滴,欣欣然一片葱茏。那一字一句如行云流水般的从眼底心头漫过,留下忧喜,留下轻愁,留下一种难以忘怀的遐想与感慨。读朦胧的诗篇如水中望月、雾里看花,起伏的心绪象柔风佛面留下那悦目的笑靥。读纯情的小说如月下闻琴,泠泠之间如身在其中,或心动,或愁牵,青春的热泪在心底汇集成流淌的小溪潺潺;读那些明净的散文,如五月的田野怡红快绿,在浩荡的长风中放眼尽览、驰心骋怀,激荡着生命中最初的豪情。
中年读书似耕耘树艺、手足胼胝,淌下初衷的汗水,换来最后的微笑,播下勤奋的种子,收获甜美的果实。读时一字字,一句句无不经心,如一粒粒种子沿路洒下,蓦然回首间已生长成一片翠绿茂盛。少了一份明快轻松,多了一份沉思凝重,掩卷闭目,回味悠长。再张开双眼,顿见一片灿烂,那些千株万棵的绿苗,猛然间便万紫千红。于是,处欣喜中窥见了人生的妙谛,那一册一卷的书,竟描绘出了一个最美的世界,与成熟而略带沧桑的心交相辉映。
老年读书如清风明月,洗尽铅华,留下的是一种释然的心境。似一叶轻舟浮于万顷波涛之上,徜徉于万物之表,回首往事,无数英雄竞折腰,功名利禄、荣华富贵恍若浮生一梦黄粱枕。此时读书的思维极为幽深,如雾起水上,白云出岫,恰似皓月当空,迥然不群。历经了一生的尘世劳碌,渡尽劫波,那种缠绵的心情与书卷中深蕴的哲理相结合,于是大彻大悟,方能在劳神苦思之余,以恬然的心境遥观天上云卷云舒;笑看庭前花开花落。
世事茫茫,令人日复一日的忙碌不堪。凡尘奔波,也许只有读书的那一刻才享有悠闲心境。故而,就算生活、工作再艰难繁重,只要让书卷为伍,与书香作伴,那么,就像在天空绘上白云,在海上点缀风帆,艰难的一切便忽然充满着生机与活力,从而也便有了奋发向上的勇气与继续前进的力量。
读书即然如同人生,它就有泪水、有感动、有微笑、有同情。有悲欢离合的喜怒哀乐;有潮起潮落的大彻大悟。就好象读金庸、琼瑶的小说,可卧床侧看、辗转难眠;读老舍、冰心的小说,须心无旁骛、细细品味,而读鲁迅的小说,就当正襟危坐、壮怀激烈。读谁的书,读什么书尚有这许多分别,何况对人生旅途的影响?所以说不管典籍浩如烟海,只要能读懂领略,生命中便会飘逸着智慧的清香。
读书自古是兴邦立国之本,前人“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”的说法对读书推崇可谓极致。对于不怎么读书的人来看,是一种嫉妒、羡慕,但又往往自我解嘲、自欺欺人的说读书无用。读书可以铸就一个人的内涵与风韵,一个喜欢读写书本卷册,并且理解文字的人,不管走到哪里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,她可能貌不惊人,但她有一种内在的气质:优雅的谈吐超凡脱俗,清丽的仪态无需修饰,那是静的凝重,动的优雅;那是举止的端庄,行为的洒脱;那是天然的质朴与含蓄混合,像风一样的迷人,像花一样的绚丽……
“雪夜闭门读诗书”的清幽闲适,“红袖添香夜读书”的温婉旖旎,这是古人手不释卷中无穷的乐趣;现在我们读书,已从孤灯黄卷渐渐转向网络光盘。形式虽然变化了,但不变的是在书中袅袅中那颗欢跃飞翔的心灵。
读书的境界归纳为三种类型,那种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去看一些小报,了解花边新闻,欣赏趣闻异事、名人野史或沉迷于武侠、言情小说,这种读书算是读书的最低的境界。
抱一叠书过来,无论何书,拿起便读,自己无独特之见,未加深思咀嚼,不知所云告诉他人说自己看过这本那本的书。或者略懂文理思路,知晓半点文章之意,便固步自封、心存惬意。如此读书谓之二等境界。
读书最高境界,此类人知识面多则融入自己的生活里。自己的言谈举止,生活态度,待人接物、友爱人生,全然在书本中濡染。夜深人静,凉风习习。一碟瓜子、一壶茶,桌上书卷三两本,人往书桌前一坐,独自享受着书里的思想火花,妙绝处,只听阵阵自语赞叹声,遂对茶当歌,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,手舞足蹈,竟忘了,三更已过、佛晓又至。
责任编辑:Nina Che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