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艺百网

华盛顿州时间:

8000湘女进疆始末

作者:艺百网总编室发布时间:2021-09-11 06:00

上世纪50年代初期,共和国的决策者们命令驻疆的20万官兵铸剑为犁,垦荒屯田,扎根边疆,以改变自汉代以来,历代屯垦一代而终的局面,达到长治久安的战略目的。


但“没有老婆安不了心,没有儿子扎不下根”,如果官兵们的婚姻问题得不到解决,将影响这一战略目的顺利实现。因此,决策者们从湖南征召了8000名女兵。


这些女兵大多是知识青年,其中有大学生,有国民党将军的女儿,也有大贾巨富的千金。她们怀着青春的梦想,行军数月,来到了遥远的边疆。从那时起,她们在新疆的戈壁荒原上,演绎着理想与追求、光荣与梦想,为边疆的开发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


1949年9月25日,新疆和平解放。为了边疆的长治久安,1949年12月5日,毛主席发出了《关于1950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》。  


1950年2月,十万大军在大雪纷飞、滴水成冰的日子里,拉着爬犁开赴天山南北的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,在人迹罕至、辽阔无边的荒原上开荒造田。部队到达垦区后,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。


兵团原司令员陶峙岳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:垦区人烟稀少,首先遇到的困难是食宿问题。既无民房,又缺帐篷。战士们就将遍地的芦苇砍下来,搭盖成棚子或者地窝子,这样聊以藏身、但是,芦苇棚子不足以避风雨,下雨时,棚子里也下雨。雨停了,棚子里还要继续下一阵。下雪时,早晨起来被子上也盖上了薄薄一层雪。吃的问题,不要说莱,就连磨麦子的地方都没有,战士们只好将麦粒煮煮充饥。


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,战士们在短短的3个月时间里,开垦荒地23万多亩,修建大小渠道100多条。


保卫边疆、建设边疆是伟大而神圣的事业,而扎根边疆才能使伟业得以延续。当时,许多战士都还未成家,时任新疆军区代司令员的王震说了一句掏心窝子的话:“没有老婆安不了心,没有儿子扎不下根。


一次,王震在会议结束后,问战士们有什么意见。这时,一个憨头憨脑的战士站起来说:“司令员,我们都还没有老婆,你要给我们解决老婆的问题。”大家听了,都瞅着那个战士笑,王震风趣地说:“你这个问题提得好!”


随后,王震向中央反映了部队战士结婚难的问题。不久,中央作出决定,允许新疆军区从内地招收未婚女知识青年参军,支援新疆建设,解决大龄官兵婚姻问题。


得知这一消息后,王震来到石河子垦区的农田里向战士们宣布:“同志们,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,毛主席和党中央同意我们到内地招一大批女兵来,到时候保证让你们都娶个好媳妇。”大家半信半疑:“真的?”王震说:“军中无戏言,当然是真的。”官兵们顿时欢呼起来。


 这一年春天,王震给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的黄克诚写了一封信,希望湖南党政机关协助招聘一批女兵,并委派新疆军区政治部领导熊晃将军赶赴湖南,担任招聘团团长。


1951年2月,新疆省人民政府、新疆军区司令部联合发布的招聘启事在《新湖南报》上刊登。长沙市车站、码头及市内主要路口都拉起了号召女青年参军保卫边疆、建设边疆的横幅。


 据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料选辑》记载,启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:


一、招聘范围。


(1)专门技术人员(理、工、农、医、护、会计等)名额不限。国内外专科以上学校毕业者;高级职业学校毕业者;具有同等学力有效证明并经本团考试及格者。

(2)文艺工作人员300名(文艺、写作、绘画、木刻、音乐、戏剧、舞蹈等)。高中以上文化程度,具有某项专长,经本团考试及格者。

(3)女学生200名(学习俄文、护士、会计三科)。年龄在16岁至25岁之间,初中文化程度或者同等学力,并经本团考试合格者。

(4)工厂女学生300名。年龄在16岁至25岁之间,小学文化程度以上的未婚女性。

(5)陶瓷、泥、木、石工人巧0名。技术熟练并能传授学徒者。


二、应聘手续。


(1)自1月21日起至3月31日,在长沙市上营盘街47号报名。

(2)报名时须出示区以上人民政府、机关、团体介绍信;学历及工作证件;自传一份以及一寸免冠照片3张。

(3)填写登记表。

(4)同等学力人员举行考试。考试时间及地点另行公布;考试科目主要有语文、数学、物理、化学、历史、地理、政治及各科专业。

(5)体检。


三、录取及待遇。


(1)录取后集中在长沙住宿,到达新疆前,所有本人及随行家属(专业技术人员及文艺工作者可带直系亲属,陶瓷、泥、木、石工人可带有工作能力的亲属)的衣食住宿费用都由本团承担。

(2)达到新疆后,待遇分为薪给制和供给制两种,全部按照新疆标准核发,可自由选择(女学生限于供给制,陶瓷、泥、木、石工人待遇面议)。


消息一出,长沙市沸腾了。在校女学生、社会女青年争先恐后赶去报名。有的从乡村、附近的县市、遥远的大山深处赶来;有的瞒着父母,背着几升米,赶到长沙来报名。


微信图片_20210912220236.jpg

(图片来源网络)


据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料选辑》记载:截至1951年冬,招聘团共招幕湖南女青年3862名。1952年,招聘团又招幕了4000多名湖南女青年。



1952年初春,新疆军区举行大会欢迎入疆湘女。王震鼓励她们说:“同志们,你们要安心边疆,扎根边疆,要为新疆人民大办好事,要把你们的骨头埋在天山脚下。”


据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料选辑》记载:湘女来疆后,少数分配在新疆俄文政法学校、七一纺织厂、十月拖拉机厂、八一钢铁厂、军区医院、财校、卫校、商店等军区直属单位,多数分配到南北疆各部队,后来和部队营团级干部组成家庭。


湘女们到达各垦区之前,那里是地地道道的“男儿国”。军垦战士们在荒原上开荒造田、挖河修渠、植树造林。


那时,为了减轻人民负担,节约军费开支,兵团号召战士们捐出两年的津贴费,每年每人两套军服改为一套,并省去了衣领和口袋,用省下的钱买拖拉机、建工厂、办学校。从司令员到战士都是如此。


兵团副司令员程悦长盖的被子是抗日战争时期发的,上面补丁挥补丁,拆洗起来很困难。警卫员白云华看不下去,就如实向供给部作了汇报,并给程悦长领回了一床新被子。


程悦长看到后,对白云华说:“王震司令员提出发扬南泥湾精神,艰苦奋斗,节衣缩食。团结建设新疆,就要从点滴做起,从领导做起,能节约一床被子不是更好吗?”听到这些,白云华赶忙将新被子退了回去。


荒原野地,蚊蝇肆虐,战士们一伸手就能抓住好几只。为了节约军衣和鞋帽袜,对付蚊虫叮咬,许多战士脱下衣服把全身上下糊上泥巴,一个个成了“泥猴”,照样开荒生产。


据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料选辑》记载:湘女们的到来,“泥猴”一个也不见了,战士们穿得整整齐齐,连说话都文明了许多。女文化教员教战士们唱歌,战士们的声音一个比一个响亮;女护士要给大家打防疫针,战士们一个个把手臂洗得干干净净;分配给女兵们干的活,战士们一个个抢着干,就连盖地窝子,女兵们也只有当小工的资格……  


“人民战士来垦荒,就地取材盖营房,建起排排地窝子.冬天暖来夏天凉。扎根边疆搞建设,要在这里入洞房。”这是当时各垦区流行的一段顺口溜。


“入洞房”确实道出了大龄指战员们的心声。他们南征北战,都老大不小了,早该成家了。各垦区新来的一批批有文化、肯吃苦的湘女,便成了指战员们竞相追求的对象。


那时候,哪位干部喜欢上哪位湘妹子,先要向组织汇报。“组织牵线,领导谈话,双方谈心,服从决定”,这是当时不成文的规定。


在南疆焉誊垦区,有一名来自湖南邵阳的女孩,名叫丁彩霞。她毕业于中南军政大学,是女兵中的骨干。她不仅长得漂亮,文化素质也很高。


微信图片_20210912220245.jpg

(图片来源网络)

当时,组织上牵线,给丁彩霞介绍了一位英雄团长。得知此事后,她二话没说,直接答应了下来。和她一同从邵阳进疆的女兵们很惊讶,有的问:“那位团长又老又没文化,你为什么要答应嫁给他?”丁彩霞说:“因为他是英雄。”


结婚当天,因为条件艰苦,女兵们就用红辣椒串起一个项圈挂在了丁彩霞的脖子上,表达对她的祝福。没有婚宴,没有新衣,将两床军被叠放在一起,一个家庭便组成了。


1951年参军进疆的湖南女兵欧阳慧,不怕苦、不怕累,在大生产运动中成绩突出,多次被领导表扬。3年间,她立了1个一等功、1个二等功和1个三等功。就在回家报喜不久,她受到了组织上的严厉批评。原因是组织上两次牵线给她介绍对象,都被她拒绝了。后来,在自愿的基础上,她嫁给了比她大6岁的三五九旅战斗英雄陈才德。


据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料选辑》记载:截至1954年,大约有3000余名湘籍女兵与各垦区的战士们喜结连理。




谁言大漠不荒凉,地窝房,没门窗;一日三餐,玉米间高粱;一阵号声天未晓,寻火种,去烧荒。最难夜夜梦家乡,想爹娘,泪汪汪,遥向天山,默默祝安康。既是此身许塞外,宜红柳,似白杨。


我们已无法考证这首词出自何人之手,但寥寥数笔,却将女兵们当年的生活画面推到我们面前。即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,湘女们依然能够献了青春献终生,献了终生献子孙。


救死扶伤为战友,舍己为人好医生。这是伤病员对湘妹子陈丽君的赞语。1951年,出生于湖南湘潭的陈丽君参军后来到了新疆,先后在西北军区总医院、新疆军区总医院当护士。


“能用自己的付出换来别人的健康,这是我最高兴的事!”陈丽君始终坚持这样做。1965年,她来到石河子市第二中学,当了一名校医。1973年,陈丽君到八一毛纺厂锻炼,接受再教育。


一天,她接到电话称,厂工程师谢开慧突然口吐鲜血。陈丽君赶忙带上医疗器械赶到谢开慧家。经检查,谢开慧为急性胃出血。


陈丽君不敢怠慢,背起谢开慧就往医院跑。谢开慧是个大块头,身高1.8米,体重80多公斤。陈丽君当时不知是哪里来的力气,硬是把他背到500米外的厂医院急诊部。由于送医院及时,谢开慧安然无恙。


做荒原上的女拖拉机手,是湘女们参军人疆后的首选。


李明1952年在长沙参军,人疆后被分配到二十二兵团机关收发室工作。这份工作虽然很轻松,李明却整天闷闷不乐。她只番五次给上级打报告,要求到基层去开拖拉机。


后来,上级领导被这位湘妹子的真情感动了,终于在1954年批准她到八一农场(今农六师102团)开拖拉机。


开拖拉机是份苦差事,晴天一身土,雨天一身泥,三餐都在大田里吃,碰到晚上作业,连个囫囵觉都睡不成。李明不怕苦、不怕累,勤学苦练,进步很快,成了农场独当一面的拖拉机手。


农场耕地面积大,农忙时,许多男驾驶员都吃不消,更何况女驾驶员!农场领导看在眼里,疼在心上,几次找李明谈话,希望她能到连队担任指导员。哪知李明执意不肯,还开玩笑说:“我离不开拖拉机,它是我最好的伴侣。”


为了开拖拉机,李明把婚期一拖再拖,直到26岁那年,她才和苦等了自己5年的男友完婚。


为了不给男驾驶员增加负担,婚后第四天,李明就赶到农场参加工作。天有不测风云,冬季的一天,寒风刺骨,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,李明驾驶的拖拉机发生了故障,在检修时,右手不慎被卷进齿轮中。


经医院检查,她的4个手指粉碎性骨折。后来,李明不得不住进了医院,但伤还未痊愈时,她坚决要求出院,硬是用伤残的右手坚持开了4年的拖拉机。


在农四师71团,团场原总农艺师蔡裴菲“糊涂妈妈”的故事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。16岁那年,蔡裴菲考入了军政大学湖南分校。一年后,她主动要求支边,被分配到了新疆俄文政法学校学习。此后,她又到八一农学院学习。其间,她结识了四川小伙子汪德枢,并与其喜结良缘。


不久,夫妻俩调到了农四师71团当农业技术员。那时候,小两口起早贪黑在大田里搞生产试验,谁也顾不上照顾孩子。有一次,蔡裴菲临时接到通知,要到乌鲁木齐开会,便匆忙把8个月大的孩子放在了一位不相识的老奶奶家。由于走得太急,她竟然忘记把自己的名字告诉老奶奶。


蔡裴菲走后第二天,孩子生病了。老奶奶见状,就抱着孩子到食堂门前找人认领。孩子的爸爸从田间回来后到食堂吃饭,竟然没有认出自己的孩子。最后,等蔡裴菲从乌鲁木齐回来后,才把孩子抱回家。


沧海桑田。几十年后,1951年参军的湘女吴楚云相依为命的老伴早早地先她而去。她生了3个儿子,其中两个夭折了。老人体弱多病,思乡心切,她给湖南省政府写了一封信《向生我养我的湘江汇报》,表达了老人对家乡的思念。


据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料选辑》记载,信中这样写道:我们这些湖南妹子,上世纪50年代像追赶太阳一样支边到新疆,在荒原戈壁植树造林,在红柳沙滩修渠造田,追随革命老前辈们,规划建设蓝图,盖起了高楼,建起了花园城市。


勇敢的湖南妹子,坚强的湖南妹子,我们不怕边疆的风沙,不顾父母亲属的阻挠,在新疆扎下了根。”


如今,许多湘女已经离我们远去,但他们的精神永存。


2009年10月中旬,一座汉白玉雕刻而成的“八千湘女上天山”纪念碑,在石河子市南山陵园落成。这座新落成的纪念碑高2.5米、宽1.2米,碑身正面写着:“献给保卫边疆、建设边疆奋斗终生的湘女们。”在纪念碑落成仪式上,8名湘女代表在纪念碑前,洒下湘江水,培上湘江土,用《浏阳河》的歌声来告慰战友们的英灵。


看着新落成的纪念碑,74岁的华淑媛老人激动地说:“对付出的一切我们无怨无悔,我们的子孙后代和各族同胞会携手共建美好家园,新疆会更加繁荣.更加辉煌。”


(来源网络)


本站责任编辑:陈妮娜